很多讀者朋友問我,既然觀念與理論上服務可以建立競爭優勢,那麼該怎麼從實際上去達成呢?除了在顧客心裡面形成一種親善的印象,讓顧客願意和企業保持良好關係,還有甚麼方式可以創造服務的競爭優勢?這個問題的答案,可以從競爭優勢的來源分析。
根據Day與Wensley的研究(1988),他們認為競爭優勢的來源,是廠商使用更佳的技術(skills)與資源(resources)所創造出來,相對於競爭者而言,創造並提供顧客更喜好的價值(value),以及擁有較低的成本(cost),也是市場定位(positioning)上另一種相對競爭優勢,藉由這種以價值為基礎(value-based)投入,就會創造出顧客滿意(customer satisfaction),並且進而擁有忠誠的顧客(customer loyalty),當然對公司的市場佔有率(market share)與獲利能力(profitability)會有正面的影響,其實技術、資源、顧客價值、低成本就是維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成功因素。
也就是說,從最基本的短期服務現象觀察,服務現場(service encounter)的組成有三項基本因素:顧客、員工、服務現場環境,如果放大到長時期的觀察,至少還要加上企業(包括各階管理者、制度、企業文化等企業內部因素)、競爭者(例如競爭者的管理能力、核心能力等競爭者內部因素)、以及經營環境(包括國內外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總體環境因素)等三個項目。
所以,想提供完善的顧客服務,最需要的就是將上述的六個項目予以整合,將組織有限的資源做最妥當的分配,也就是配合服務現象的變動,進行資源的整體規劃。系統的特性是甚麼?好處在哪裡?就是規劃者必須先認清的事情。
根據我個人的看法,系統有五個特性,分別是穩定性、方向性、秩序性、整體性與複雜性。若是以顧客滿意為觀點的應用,「穩定性」就是要經過規劃,有規劃過的內容,才能夠符合顧客的觀點,提供顧客想要的服務;「方向性」就是要有目標,現場有現場目標、改善有改善的目標,有了目標才知道要往哪裡走,才不會偏離「顧客路線」;「秩序性」就是要有順序,有輕重緩急的方法,對於緊急的事情要優先處理,顧客最關切的本來就是必須優先處理的事項;「整體性」就是要有完整的策略以及戰術,大原則的要點以及每個細部的安排都可以妥妥當當,考量每次服務、每位顧客的價值都是以公司短期與長期整體利益極大化作為考慮;「複雜性」就是企業環境的安排與服務環境的設計,都要合於人性以及顧客意願,不能毫無彈性可言。
如果服務能夠落實系統化的設計,會有甚麼樣的好處呢?系統化的設計有各種輸出以及輸入的機能,並且在每一次的輸出與輸入間,都能夠對於異常現象加以控制;它還有組織結構上的機能,能夠在建立組織架構的同時,將顧客、員工、公司三者的目標結合,成為系統的目標;他還能夠進行改善,可以做自我的調適,具有彈性能應付各種顧客服務的現象與問題;當然還具有回饋的機能,包括員工與顧客的回饋,都有相關作業辦法可以具體回饋在顧客服務之上。
所以,一個顧客服務的系統基礎,有這三個管理上的架構:
第一個架構就是以持續改善的動作為主的行銷架構,並且有可以跨越各功能 評量執行動作,包括顧客滿意調查,員工意見調查、現場服務設計以及現場改善計畫等等的相關內容。
第二個架構就是可以有效整合各單位之間,與顧客關係的管理資訊架構,可將資訊有效傳遞給主要管理者,主要的內容有顧客服務流程控制、顧客資料庫等資料庫、產品品質與服務品質管理系統等等。
第三個架構就是以顧客區隔為基礎的組織及管理架構,包含的內容有教育訓練計畫、組織價值建立、顧客資料研究以及企業文化形成等等主要內容。
因此整個顧客服務系統,就在這種已經設定好的經營方針,將「顧客的感受」視為「公司的感受」之下運作,這也是顧客滿意經營的策略面。
就整體來說,經營策略(也可以稱為處理原則)就可以根據這些內容,制定為以下的五項:
一、將「顧客」永遠放在第一位。
二、公司上下必須體認:以顧客的角度,看待公司的每一項動作;以顧客的需要,推行公司的每一件事務。
三、永遠最快速瞭解「顧客需要」。
四、永遠最妥善處理「顧客情緒」。
五、將顧客當成自己;將顧客的事,當做自己的事。
希望大家能夠把這五項內容牢記,不論職位是第一線員工或是主管,若是都能按照這些原則處理顧客的服務,我相信一定可以獲得顧客的歡心。
(本文改寫自衛南陽即將出版新書「新顧客滿意學:E世紀的成功之道」第七章第三節部分內容)